绩效考核的误差,不管用何种方法以及从哪些渠道收集的信息,绩效考核都可能会发生误差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。 行隆咨询为工商银行讲解绩效考核的误差

行隆咨询为工商银行讲解绩效管理

1.晕轮效应。
晕轮效应意味着你对下属的某一绩效要素评价较高,会导致你对此人所有的其他绩效要素也评价较高。评分者常常无法区分绩效的不同方面。比如,一家IT公司聘用软件开发人员时,一位开发人员能很好地表达自己,另一位表达能力很差,这样前一位看起来对技术懂得更多一点。在这个例子中,评分者往往无法区分沟通技能和知识技能。
与此相反,当评分者对一个消极方面做出反应,而在其他方面都给予该员工低分,这种偏见被称为牛角效应。例如,假定某个员工有时候办事拖拖拉拉,评分者就会把这当做他缺乏动力、缺少志向、不能履行职责的表征。
2.偏见。
考核者之间的个人差异(主要指年龄、性别、身体特征、家庭或经济背景、态度等),可能会由于与评分者自身的某种相似性,导致评估结果一定程度地偏离他们的实际工作绩效。在评分者填写考评问卷的时候,往往会由于某种情感因素,倾向于某些被评分者,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难以定量的考核中,尤其是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考核。
3.分布误差(过分集中、过分严格或者过分放松)
评分者常常倾向于只使用评分表的一部分——低分、高分或中间部分。有的时候一组员工确实做得一样好(或差)。但是对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给予相近的评分,并不能够准确地描述绩效,而是一种分布误差。当评分者不正确地给所有员工都打高分时,这种误差被称为宽松误差。当评分者以不合理的高标准来要求员工,不正确地给所有员工都打低分时,导致的误差被称为严格误差。用类似“平均分”给每个员工打分,或者所有员工都处于分数的中间段,被称为居中趋势。
这些误差带来两个问题:
①很难区分由同一个人评分的两个员工。如果员工看起来工作水平都差不多,那么要做出提拔、工作安排等方面的决策就更加困难了;
②要比较由不同评分者评估的员工的绩效,这些误差就造成了问题。如果一个评分者很宽松,另外一个很严格,那么后者评价的员工比起前者评价的员工,所得到的酬劳就会少得多。这样,酬劳就不是与实际的绩效挂钩,而是与某种程度的误差联系起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