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生产计划类

1.生产计划完成率

生产计划完成率是衡量生产计划执行情况的指标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计划完成率 = (已完成生产数量 / 计划生产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实际生产情况与计划生产情况之间的符合程度。通过监控生产计划完成率,生产经理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偏差和问题,进而采取措施调整生产计划,保证生产目标的实现。

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、降低生产成本,增强企业的竞争力。

2.生产排程准确性

生产排程准确性是衡量生产排程制定的准确程度的指标。

计算公式:生产排程准确性 = (符合排程的生产数量 / 总排程生产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实际生产数量与排程计划的一致性程度。通过监控生产排程准确性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排程制定的准确性,及时调整和优化生产排程,以确保生产计划的执行效率和顺利进行。

这有助于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客户满意度。

3. 生产计划调整频率

生产计划调整频率是指生产计划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整的频率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计划调整频率 = (生产计划调整次数 / 观察时间段)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计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。通过监控生产计划调整频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生产计划的变动情况,及时调整生产策略,以适应市场需求、资源供给和生产环境的变化。

这有助于提高生产计划的执行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,并确保生产计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。

4.生产资源利用率

生产资源利用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的程度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资源利用率 = (实际生产数量 / 理论最大生产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。通过监控生产资源利用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生产设备、人力等资源的利用情况,及时调整生产安排,以提高资源利用率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。

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。

5.生产计划执行时间

生产计划执行时间是指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时间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计划执行时间 = 实际完成生产所需的时间 - 计划完成生产所需的时间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计划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。通过监控生产计划执行时间,生产经理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进程中的延误和问题,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,以确保生产计划按时完成,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。

6. 生产订单完成时间

生产订单完成时间是指完成生产订单所需的时间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订单完成时间 = 实际完成订单所需的时间 - 计划完成订单所需的时间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订单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。通过监控生产订单完成时间,生产经理可以及时发现订单执行过程中的延误和问题,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,以确保订单按时完成,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。

7. 生产交付准时率

生产交付准时率是指按时交付的生产数量与总生产数量的比率。

计算公式:生产交付准时率 = (按时交付的生产数量 / 总生产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生产交付的及时性和准确性。通过监控生产交付准时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生产过程中订单交付的情况,及时调整生产安排,提高订单交付准时率,增强客户满意度,提升企业声誉和竞争力。

8. 生产延迟订单数量

生产延迟订单数量是指生产过程中延迟交付的订单数量。

计算公式:生产延迟订单数量 = 实际交付延迟的订单数量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计划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。通过监控延迟订单数量,生产经理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延误问题,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,以确保订单按时交付,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。

9.生产调度优化效率

生产调度优化效率是指生产计划和调度方案执行的效率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调度优化效率 =(实际生产效率 / 理想生产效率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计划和调度方案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。通过监控生产调度优化效率,生产经理可以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优化空间,以及生产计划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偏差,从而调整生产策略和优化生产调度,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,降低生产成本。

10.生产计划变更响应速度

生产计划变更响应速度是指生产计划发生变更后,生产部门做出响应并实施变更的速度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计划变更响应速度 =(实施变更的订单数量 / 总变更订单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生产部门对生产计划变更的敏感度和响应能力。

通过监控该指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生产部门对变更的处理效率,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并采取措施,以确保生产计划的灵活性和准确性,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。

11. 生产效率提升率

生产效率提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效率的增长比率。

计算公式:生产效率提升率 =(当前生产效率 - 上一周期生产效率) / 上一周期生产效率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生产效率的改善情况。通过监控生产效率提升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生产效率的变化趋势,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,从而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,提升企业竞争力。

生产KPI:生产经理的33个指标
生产KPI:生产经理的33个指标

02质量管理类

12. 生产良品率

生产良品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,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数量占总生产数量的比例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良品率 =(合格产品数量 / 总生产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水平。通过监控该指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情况,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的质量问题,以提高产品质量,降低次品率,增强客户满意度,保障企业声誉。

13. 废品率

在生产过程中,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数量占总生产数量的比例。

计算公式:废品率 = (废品数量 / 总生产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损失情况。通过监控废品率,生产经理可以及时了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,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,以减少废品数量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,降低生产成本,增强企业竞争力。

14. 产品质量投诉率

针对产品质量问题而收到的投诉数量与总销售数量的比例。

计算公式:产品质量投诉率 =(产品质量投诉数量 / 总销售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产品质量问题对客户满意度和企业声誉的影响程度。

通过监控该指标,生产经理可以及时了解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情况,分析问题原因并采取措施改进产品质量,以减少投诉数量,提高客户满意度,增强企业声誉,促进持续发展。

15. 产品质量改进率

指在一定时间内,产品质量得以改善的比例。

计算公式:产品质量改进率 = (改进的产品数量 / 总生产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衡量产品质量改善的效果。通过监控该指标,生产经理可以评估质量改进措施的有效性,及时调整生产流程和管理策略,提高产品质量,降低质量成本,增强企业竞争力。

16. 良品率提升率

在一定时间内,良品率相比之前的提升程度。

计算公式:良品率提升率 =(当前良品率 - 前期良品率)/ 前期良品率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产品质量改善的效果。通过监控该指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产品质量改善的情况,及时调整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,以提高产品的良品率,降低不良品率,增强企业竞争力。

03成本资源类

17. 生产成本控制率

用来评估生产成本控制效果的指标。

计算公式:生产成本控制率 = (实际生产成本 ÷ 标准生产成本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成本控制效果,指导成本管理,提升经营效益以及优化资源配置。

通过监控生产成本控制率,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实际生产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距,从而有效管理成本、优化生产过程,降低成本,提高利润水平,增强竞争力,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升。

18. 原材料库存周转率

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周转速度。

计算公式:原材料库存周转率 = 原材料购进成本 ÷ 平均原材料库存。

作用:衡量企业原材料库存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。

周转率高表示企业能够快速使用原材料,提高资金利用效率,并且有利于优化库存管理和制定生产计划。

通过监控和改善原材料库存周转率,企业可以有效降低库存成本,提高运营效率。

19.半成品库存周转率

衡量企业半成品库存使用效率的指标。

计算公式:半成品库存周转率 = 半成品销售成本 ÷ 平均半成品库存。

作用:衡量企业半成品库存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。其高低反映了企业生产管理水平、资金利用效率以及库存管理的优劣程度。

高周转率表示企业能够高效利用半成品,快速完成生产和销售,降低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,有利于优化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,提高企业运营效率。

20.成品库存周转率

成品库存周转率是衡量企业成品库存使用效率的指标。

计算公式:成品库存周转率 = 成品销售成本 ÷ 平均成品库存。

作用:衡量企业对成品库存的有效利用程度。高周转率代表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成品,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;同时,也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周转,提高资金利用效率。

成品库存周转率还能够为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提供重要参考,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和采购活动,减少库存积压。通过监控和管理成品库存周转率,企业能够及时调整库存策略,降低库存成本,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竞争力。

21.人员成本占比

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人员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。

计算公式:人员成本占比 = 人员成本 ÷ 总成本。

作用:衡量人力资源投入情况,帮助企业评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;同时,通过控制人员成本占比,企业可以有效地管理总成本,确保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;最终,合理的人员成本占比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,增强企业的竞争力。

22.人工效率指数

衡量生产经理管理效率的指标之一。

计算公式:人工效率指数 = (实际产量 ÷ 理论产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生产效率和人力资源利用情况,有助于生产经理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,同时可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,帮助优化资源配置、调整生产计划,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。

23. 报废物料成本控制

衡量和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报废物料所带来的成本。

计算公式:报废物料成本控制 = (报废物料成本 / 总生产成本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资源的利用效率,帮助管理者了解资源浪费情况,监控成本控制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,确保生产过程的经济性和效率性。

如果报废物料成本较高,管理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,优化生产过程,减少报废物料的产生,从而降低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。

24.设备利用率

来衡量生产设备利用情况的指标,它反映了生产设备实际运行时间与理论可运行时间的比例。

计算公式:设备利用率 = (实际运行时间 / 理论可运行时间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设备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,通过比较设备的实际运行时间与理论可运行时间的比例,能够帮助管理者监控设备使用情况,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解决,从而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成本,增强企业竞争力。

25. 生产能耗指标

衡量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情况的指标,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量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能耗指标 = (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量 / 生产产出量)。

作用:评估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,通过监控能源利用效率和成本控制情况,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能源浪费问题,指导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,从而提高生产效率、降低成本,确保生产过程的经济性和效率性。

04团队管理类

26.培训覆盖率

在一定时间段内接受培训的生产经理数量与总生产经理数量的比例。

计算公式:培训覆盖率 = (接受培训的生产经理数量 / 总生产经理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培训计划的实施效果,还指导着培训策略的调整和优化,确保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。提高生产经理的培训覆盖率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,进而推动生产流程的优化,增强企业的竞争力。

27.生产员工流失率

一定时间内生产部门员工离职或流失的比例。

计算公式:生产员工流失率 = (离职员工数量 / 总员工数量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企业员工稳定性、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优化生产流程的重要指标。

通过监测该指标,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员工流失情况及趋势,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员工满意度,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,并通过分析流失原因优化生产流程,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。

28.员工安全意识评估

评估员工对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的认识和关注程度。

计算公式:员工安全意识评估 = (安全意识得分 / 最高可能得分)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,揭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,为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依据。

通过评估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规章制度遵守情况,可以引导员工关注安全问题,提高安全意识,减少事故发生可能性。

通过评估员工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和防范能力,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隐患,采取措施预防事故,保障员工安全。

29.员工技能提升率

评估生产管理中员工技能水平提升情况的重要指标。

计算公式:员工技能提升率 = (期末员工平均技能水平 - 期初员工平均技能水平) / 期初员工平均技能水平 × 100%。

作用:评估员工在一定时期内技能水平的提升程度。

通过监测员工技能提升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员工培训和学习计划的效果,及时调整培训方向和策略,提高生产线上技能水平,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
30.员工出勤率

评估员工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情况的指标。

计算公式:员工出勤率 = (实际出勤时长 / 应出勤时长) × 100%。

作用: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,是生产管理中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。通过监测员工出勤率,生产经理可以及时发现出勤率较低的员工,采取措施提高其出勤率,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转,避免因员工缺勤而导致的生产延误和效率下降。

05生产改进类

31.工艺改进效果评估

评估工艺改进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的指标。

计算公式:工艺改进效果评估 = (改进后产量 - 改进前产量) / 改进前产量 × 100%。

作用:通过评估工艺改进效果,生产经理可以及时调整工艺流程,优化生产方式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,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、提高竞争力的目的。

32.生产设备更新率

评估生产设备更新与更新速度的指标。

计算公式:生产设备更新率 = (本期新增设备投入值 / 上期设备总值) × 100%。

作用: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引入新设备的速度和比例。

通过监测生产设备更新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企业设备更新的频率和幅度,及时跟进设备更新计划,提升生产线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,确保生产设备的现代化和持续运转,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竞争力。

33.质量管理体系更新频率

评估质量管理体系更新和改进的频率的指标。

计算公式:质量管理体系更新频率 = (更新次数 / 总观测周期数) × 100%。

作用: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更新和改进程度。

通过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更新频率,生产经理可以了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动态变化,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策略,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,降低质量风险和成本,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。

关注公众号"行隆咨询",回复“指标”,领取完整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