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平台——建立动态跟踪信息系统
大数据已经为管理离职员工提供了技术平台,企业可以延伸人力资源管理触角,跟踪离职员工的职业发展,不仅可以随时把握技术变迁动态,了解竞争对手情况,拉近离职员工距离,维系情感,掌握动向,让他们成为组织的无边界成员,也为后续吸引人才回流创造条件。
搭乘微信红利,建立离职员工微信公众账号和组织App的契合平台,让离职人员能够互动交流,同时嵌入组织的愿景和文化,以及人才管理等信息,让核心人员感觉不曾离开,满足离职员工潜在需求,实现无边界管理,构建企业的离职员工微信生态圈。例如,锦江之星快捷酒店在利用微信和App的契合后,将用户的使用率和回头率提高了数十倍。
去边界——创设员工回流绿色通道
兼容离职员工,需要调整人力资源系统。从招聘、培训到晋升发展,让离职员工沿着宽敞的绿色通道回流。遵循公平公正原则,薪酬和职位可在原有基础上一如既往,保留工龄,保留职位及福利薪资。
摩托罗拉为了吸引核心人员回流,制定了一套完善的“回聘“制度。公司规定:假如离职员工在6个月之内被重新聘用,以前服务年限将累计计算,并且免去试用期;如果超过6个月,仅按照以前服务年限提供奖励,试用期按照新员工执行。
创设回流通道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问题:
第一,安排离职员工正式面试。不论他之前与公司老同事的关系如何,属于哪个层次的人才,正式的面试至关重要。在让员工感受到公司宽容的同时,也要让他们意识到回流的严肃性与公正性。程序的公正性是员工回流的基础,也让组织找出之前的差错在哪里,以史为鉴。
第二,了解离职员工回流原因。确认其是否真正认同组织现有的价值观,考虑其稳定性问题,以免旧习重演。员工回流有可能是“这山望着那山高”,与新公司比较后发现还是原公司好。还有两种情况,一是原公司的工资好,二是可以实现人生目标。如果员工回流的出发点是前者,那么恐怕难以回归,因为物质化的人,有一天还是会被市场化带走。了解员工回流动机是回流的前提。
第三,询问离职员工回归期望。回归时是抱着怎么样的期待,期望在公司未来能做什么,让员工清晰地描绘出回归后的计划和蓝图。如谷歌曾有一位高级研究员2010年离职去腾讯当副总裁,不到两年后又回到了谷歌,并被任命为中国总工程师。如果员工回流是想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接受更多的挑战,为什么不让他们回流。目标管理是员工回流的保证。
柔性化——塑造和谐宽恕文化氛围
心理框架理论(Psychological Frame theory)认为,等量的损失比收益对个体的影响更大。对于组织而言,情况亦是如此。失去一名好的员工,比得到一名好的员工更让组织无措。
对于核心员工而言,每一段经历、每一段付出都蕴含着深深的价值体验,所谓“爱之切、恨之深”,并不代表员工对企业恨之入骨,只代表员工在曾经的经历中,有过不愉悦的体验,这种不愉悦可能因感受到不公平导致(心理禀赋理论)。对组织情感越深,对在公司曾经的体验越刻骨铭心,这种不公平感可能会为员工带来“怨恨”。
因此,组织要深刻把握员工的这种情感诉求,检视公司失误,抛弃传统的漠视员工和敌对员工的做法,排除 “好马不吃回头草”、“嫁出去的女儿,泼出去的水”等认知偏差,“人走不能茶凉”,战胜自我。正如东汉末年诸葛亮对孟获“七擒七纵”,企业需要此种开阔的心胸、包容的精神,尊重人性,塑造宽恕的文化氛围。
宽恕包容的文化氛围能让员工更专注于工作,获得幸福情感。正如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伊所述,让员工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,即完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,获得心流(Flow)体验,这时候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和动机,即“现在的快乐就是未来的成果”。
唯有超前布局,才能决胜千里。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,核心员工离职已成为资源优化的新常态,企业应积极运用“互联网+”思维,改造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,用事业和发展留住核心员工。即使留不住核心员工,也应用发展的心态礼遇之,通过建立人才(及其附着的技术)动态跟踪系统,密切关注其发展,将他们纳入本企业跨界的“战略协作伙伴”或无边界的“战略性协作资产”,使得离职管理不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“负资产”。